实训动态
北苑实习队||第九期:专家传心得 实践觉真知
发布时间:2025-05-14
点击量:84
金华市北苑小学第九周实习周报
专家传心得 实践觉真知
(实习周报·第九周 宋欣茹 宋钰)
【开篇寄语】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到了教育实习的第九周。作为师范生,我们深知这是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育人行动的重要实践,更是从学生身份向教师角色蜕变的必经之路。面对三尺讲台,我们既怀着“捧着一颗心来”的赤诚,也带着“教学相长”的谦逊。在实习期间,我们一直努力以观察者的敏锐捕捉教学细节,以参与者的热忱投入班级管理,以研究者的态度反思教育现象,在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锤炼教学技能,在师生互动中感悟教育真谛,将书本中的“应然”转化为课堂上的“实然”,让每个教育瞬间都成为自我成长的阶梯。
【课题报告分享会】
本周北苑小学赵红燕老师为实习队成员带来了与课题报告有关的分享交流会,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一个优秀的课题是如何诞生的。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过程中,赵老师首先强调了课题报告的撰写是将研究价值转化为学术成果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恰似建造一座稳固而精美的建筑,需要经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的环节。

首先,搭建课题报告的 “四梁八柱”,它们是构建报告的核心框架。赵老师研究时首先明确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预期成果等核心要素。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到研究方法的阐述,从理论框架的构建到实践路径的规划,每个环节都需反复推敲,为后续内容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充实课题报告的 “血肉”,这是丰富内容的关键步骤。赵老师通过对研究过程的细致梳理,将收集的原始数据转化为具有说服力的图表、文字,结合理论与实践,深入剖析问题本质,结合北苑小学办学理念,让课题报告内容饱满。
最后,打磨课题报告的 “精气神”,这是提升报告品质的关键。这一环节需从语言表达、逻辑衔接、格式规范等多方面进行优化。通过反复审阅,修正表述模糊之处,增强语句的流畅性与感染力。
赵红燕老师对课题的一次又一次的磨合,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最终凝聚出来一份成功的作品,这个过程中的坚持精神也值得我们实习生学习借鉴。
【实习教师心得摘录】

在执教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复习课时,我尝试将“狼人杀”的游戏机制融入语文课堂,意外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这种沉浸式角色扮演打破了传统习作课的框架束缚,学生在游戏任务驱动下,自然地展开想象共同构建叙事逻辑。他们不再被动等待老师“投喂”知识点,而是主动成为故事的创作者。课后我翻阅学生随笔,发现许多孩子自发延伸课堂情节,写出了充满细节的微型小说。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形式的创新并非盲目追新,而是要为语文要素的落地搭建真实可感的“脚手架”。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游戏化教学的边界,针对不同学力学生设计分层任务,让想象力在“玩中学”的土壤中蓬勃生长。
——刘心平

本周我教授的课文是《威尼斯的小艇》。我以“交通工具”为锚点,带学生从江南的乌篷船“穿越”至异域水城。课堂伊始,孩子们对“小艇=城市脉搏”的比喻充满好奇:“船怎么能像心跳呢?”我顺势引导他们聚焦动态与静态描写,对比“新月般轻盈”的小艇穿梭河道与“沉沉入眠”的威尼斯夜景,在朗读中触摸文字的温度。“如果小艇会说话,它会怎么介绍自己?”我组织“小艇自述”创作活动,孩子们纷纷化身威尼斯船夫、游客甚至小艇本身,用第一视角描述水巷晨昏:有的模仿课文句式写粼粼波光,有的结合课外资料加入叹息桥的传说。当投影屏上浮现威尼斯实景视频时,一声声“哇”的惊叹让我意识到,语文课堂本就是通往世界的船票。
——梁艺晗
在教授《威尼斯的小艇》的课前,我让学生闭眼聆听威尼斯船歌与潺潺水声,再对比课文中的“哗笑”“祷告钟声”,引导他们发现文字里的“声音密码”。一名学生举手惊呼:“原来课文是用耳朵‘画’出来的威尼斯!”对于学生的感悟我十分欣慰,我认为学生已经体会出了语文的魅力。接着,我还组织学生分组绘制“文字地图”,用不同色块标记小艇的动态轨迹与威尼斯的静态建筑。当孩子们在画纸上复现“新月”船头与“蛇形”水巷时,竟自发讨论起“为什么作者不用直线描绘河道”。我趁机引入“通感”概念,鼓励他们用“弯弯曲曲的琴声”等新奇比喻改写段落。这次教学让我意识到,写景散文的“画面感”并非被动灌输,而需打通多感官联觉体验。未来我想尝试将威尼斯与中国江南水乡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双重视角中发现“水城”文化的共性与差异。
——袁卉迪
北苑小学实习教师团队
2025年4月27日